“欢乐潇湘,和风衡州,幸福蒸阳”衡阳县群众文艺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欢乐潇湘,和风衡州,幸福蒸阳”鑫怡花园杯群众文艺大赛决赛7月15、16日晚上8点在衡阳县西渡镇槐花市民广场拉开帷幕。46个参赛节目均由县直机关和各乡镇自编、自导、自演,参演人员年龄最大的年过六旬,最小的年仅10岁,以歌伴舞、情景剧、小品等多种表演形式,节目现场高潮迭起,二天共赢得了近2万多名群众阵阵掌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委,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宏治及县委副书记、衡阳县长熊超群等县四大家领导出席活动并观看演出。大赛分别评出了县直与乡镇二个组一、二、三等奖。
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发展成果,让群众文化活动红遍蒸阳大地,衡阳县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群众文化活动工作安排,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了“欢乐潇湘·和风衡州·幸福蒸阳”群众文艺汇演活动。活动中,县乡村三级大联动,部门单位大协作,民间社团大响应,广大群众大参与,让老百姓在走进、参与、体验、欣赏过程中,尽情享受这场“文化盛宴”带来的巨大“幸福感”。
强化组织保障,凝聚各方力量。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衡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活动有关工作,确定了活动主题,做出了工作安排,下发了专门文件,并要求全县各级各单位层层召开会议广泛动员部署。26个乡镇、13个县直系统把活动开展作为活跃基层群众文化氛围、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举措,做到了思想上认识到位,组织上领导到位,措施上保障到位,协作上配合到位,确保了活动顺利实施,广泛开展。
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在这次活动中,赞助企业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支持的同时,依托活动宣传载体,提升了自身形象,扩大了社会影响,取得了双赢效果;各社会团体积极踊跃参加,纷纷选派最出众的代表、最优秀的节目,为活动增光添彩;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自发为活动提供社会宣传、现场保安、医疗保障等服务,不仅确保了活动顺利开展,也为活动现场吹来了一股文明新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凝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搭建了最广阔的活动平台,形成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
积极营造氛围,引领全民参与。
广泛宣传发动。只有群众广泛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才具有生命力。衡阳县对此次活动的定位十分明确,即要将“欢乐潇湘·和风衡州·幸福蒸阳”群众文艺汇演活动,打造成一场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为此,活动组委会制定了详细的活动宣传方案,要求各级各单位召开动员会,进行安排部署。县电视台、《今日蒸阳》报社、衡阳县新闻网各大网站等媒体,纷纷开辟了活动专题、专栏、专页,持续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城管部门在城区公交站牌、县主干道两旁广告牌上传活动宣传广告,加强社会宣传;各乡镇各单位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方式进行深度动员。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发动,在衡阳县营造了一种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浓厚活动氛围,有效推动了活动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
群众热情参与。小社区搭起大舞台,山村里跳起了广场舞,老百姓在家门口看演出。广大群众走出家门,在活动中交流,在爱好中集聚,在参与中享受,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垂髫孩童,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展现自己的风貌。其中,樟木乡七里村65岁的杨中华老人,牵头成立了家庭舞蹈表演队,在杨氏祠堂里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长安乡龙凤村87岁的曾宪成老人,自编自演渔鼓《老汉唱新篇》将该乡海选推向高潮;曲兰镇花桥村68岁的邹彩芹老人,表演的花鼓戏《小下凡-回寒窑选段》赢得现场阵阵掌声;樟木乡节目彩排现场意外停电,村民们自发拿来手电筒,启动摩托车、小货车灯光进行照明,帮助演职人员顺利完成彩排。截至6月底,全县已举行大规模海选及初赛60余场,表演节目1000多个,现场观众近10万人次,是近年来衡阳县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气势最大、节目形式最丰的群众文化活动。
注重节目创新,彰显本土特色。
原创节目唱大戏。为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群众文艺表演团体及个人,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艺精品节目,活动组委会明确要求参演人员必须是非专业演员,参赛节目必须体现“三贴近”原则,评奖节目必须是原创节目,并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广大基层群众的文艺创作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一大批接地气、演生活的原创作品成为主角,一大批优秀的身边人身边事被搬上舞台。其中,《山村的小姑娘》、《逛大安》等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情;《美丽金溪》、《九峰之歌》等作品展现了美丽的农村风貌;《蒸阳美》、《乐涌蒸水》等作品打造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礼赞开发区》、《先锋情·中国梦》等作品表达了群众对家乡的无限赞美和热爱,凝聚了共同实现伟大“中国梦”、“衡阳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艺展示添魅力。此次活动除了群众文艺汇演外,衡阳县还精心组织了文艺精品展、非遗展演、书画作品巡展等活动。在全县各大广场、公园、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举行各类免费展览、演出近百场,极大地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石市竹木雕、九市稻草龙、界牌瓷艺等濒危传统技艺重现艺术光芒,曲艺、小品、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烩成道道文化大餐,不仅实现了普通群众与优秀文学艺术零距离接触,而且让老百姓从舞台上、镜头里、画笔下尽情感受了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