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垃圾的后续处理亟须解决
2013年,随着衡阳市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衡阳日报记者深入衡南、衡山、衡东、南岳区、蒸湘区等近百个村庄,采访报道了我市部分农村地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的情况。引起了市民的巨大反响,一些地方还打起了“歼灭垃圾”攻坚战。
上周未,记者暗访了南岳区一些采访过的村庄,发现原有的“垃圾山”、“垃圾路”、“垃圾河”正在逐渐消失,一些积重难治的“毒瘤”也有了长远的整治规划。但也有一些个别的村庄,工作落实不到位。领导关心,村干部不重视,机制还有待完善。
记者暗访了解到,建立垃圾中转站,百姓很高兴,但建好以后,垃圾从未处理,垃圾的后续处理亟须解决。据南岳区相关领导介绍:垃圾围村,一是村民环保意识相对淡薄。村民乱堆乱放垃圾已成习惯,没有自觉担负起保持良好卫生环境的义务。二是农村环境治理责任缺失。很多乡镇级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管理职责和分工,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未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公共环境呈现出无人管、管不了的乱象。三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往往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落后、治理措施缺位。四是农村相关规章不健全。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相关规定的缺位给严格管理带来了困难。
农村环境整治贵在长期坚持,建立长效机制是根本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正在严重污染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