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安排专人去专门暗访,或者搞运动式的专项整治,也不愿给予普通游客用手投票的权利。这种等级评定与管理的体制不改,仅仅只是警告与整改,注定不可能吓到那些5A级景区。
4月2日上午,国家旅游局通报了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的情况,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各地有44家A级景区被摘牌;山西忻州五台山景区、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等9家5A级景区被警告;沈阳植物园景区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在专项整治行动中还有12家旅行社被吊销经营许可证,33家旅行社停业整顿。(4月2日新华社)
景区评级在很多地方无疑都是一项政府行为,景区能够拿到5A级招牌,在政府官员是一项亮丽政绩,景区往往也能获得不菲奖励。更重要的是,景区获得更高评级后,不仅宣传上有了响亮名头,更有了提高收费的理由,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当然,游客也能从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中获得一定好处,通过景区等级就能简单判断其旅游价值高低和管理规范程度。
问题在于,某些景区对于等级评定的功利性太强,短暂的硬件投入大搞建设之外,在日常管理服务方面并不真正重视,旅客实地的旅游体验因此非常不好。因此,国家旅游局为此进行专项整治,是非常必要的。44家A级景区被摘牌,9家5A级景区被警告,“动静”的确搞得不小,但是能对相关景区形成多少威慑力,公众显然不敢有很高的期望值。
国家旅游局并未详细公布这些景区被摘牌与警告的具体理由,之前因为各种丑闻成为新闻事件的某些景区也没有上榜,所以专项整治究竟都是怎么整治的,罚与不罚的具体缘由和依据何在,公众都是一头雾水。这不仅让各种猜测满天飞,同时也让整治处罚的震慑效果大打折扣,糊里糊涂的处罚之后想必也是糊里糊涂地整改,更何况所谓警告本身就是隔靴搔痒—试问,5A景区为什么没一家被摘牌或者降级?
其实,5A级景区根本不需要职能部门专门派人去暗访去整治,因为旅游景区本来就是给游客去玩的,每个玩的人都应该有发言权,给“好评”或者给“差评”。为什么不能引入“淘宝模式”,给予每个购买门票的游客对相应景区的评价权利,并且根据游客评价好坏直接决定是升级还是降级?在移动互联时代,让游客说话的这点“互联网思维”,早该被引入到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管理的过程之中。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中,从5A级到A级都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游客抽样调查满意率很高”。可是,游客意见在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的时候,似乎并未放在真正重要的位置。在相关部门对景区的日常管理中,自然更是如此了—宁愿安排专人去专门暗访,或者搞运动式的专项整治,也不愿给予普通游客用手投票的权利。这种等级评定与管理的体制不改,仅仅只是警告与整改,注定不可能吓到那些5A级景区。 |